心正则事正
“其身不正,如曲表而求直影,影终不直也。”语出南北朝皇侃所著的《论语义疏》,意为自身不端正,就像用弯曲的标杆追求笔直的影子,终究无法实现。曲者,表之不正;直者,影之求端。这一浅显的比喻,直指至深之理:若想求得正直的结果,必先端正自身的根本。廉洁之道,亦是如此。
曲表以求直影,实为本末倒置的虚妄。古人观日晷以测时辰,铜表直立,日影自正;若铜表歪斜,纵使反复调整晷盘,终难求得精准刻度。曲表求直的荒诞,不过是在沙上筑塔,本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。若内心被私欲蒙蔽,纵有千般巧饰终成虚妄,不过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观历史长河,凡以曲表求直者,终被时光戳破假面;而以正心立身者,纵经千年风霜,其光不灭。因此,克己修身、欲求清廉,必先正己之身。
“但立直标,终无曲影。”立身以直,方是穿透迷雾的永恒标尺。古往今来,很多先贤榜样以“正心”为本,以“廉洁”为镜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。古人云:“心如水之源,源清则流清,心正则事正。”之所以他们能始终坚守“清心为治本”的信念,是因深知一旦内心动摇,便会被私利裹挟,失去廉洁立身之基。若内心贪欲如蔓草滋生,终有一日私欲会破土而出。凡是内心立有“直标”之人,能够做到坚守原则、行有所止,以正直之心立身,以清廉之行处世,真正挺立于天地之间。
然则何以正心?心若澄潭,自可映月;性若幽兰,不饰自芳。处事以廉非刻意为之,实为内在本心的自然流露。北宋名臣司马光一生俭朴,卧处仅一床青布被,友人劝其稍饰门庭,答曰:“吾心所安,不在外物。”其清廉非因畏人言,而在内心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。廉者,不自欺也。恰如子罕辞玉,旁人视美玉为至宝,子罕独以“不贪”为宝,因其深知玉虽贵,夺之则心污;廉虽苦,守之则心净。因此,律己以廉洁者所求的“直影”,不在他人赞誉,而在无愧于本心。
立标于晷,光影相生。那些试图以曲表求直影者,如同沙上作画,潮水过后徒留残痕;而以正心为直标者,纵使当时寂寞无名,其精神亦如铜表晷影,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清晰可辨。无数跨越时空的身影共同印证:以廉为本不是权衡得失,而是知行合一的信仰坚守。从落马官员的忏悔书中可以看到,有的台前倡廉,幕后敛财;有的以集体决策掩盖私心,用发展需要粉饰贪欲;有的以人情往来为名,实则行贿赂之实,等等。那些忏悔书中常言的“沾灰蒙尘”,实则是主动弃守初心、忘记本心。唯有把立德修身、廉洁自律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准则确立在心中,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方能实现以清正廉洁自励、以贪利纵欲自警。
作为党员干部,想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,唯有坚守初心使命不动摇,戒贪欲、强定力、守规矩,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,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,方可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,创造出无愧时代、不负人民的实绩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奇)